评论|让“老地方”成为高质量的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5-11-25 16:17:50 来源:i内江近日,又一部在内江取景拍摄的电影——《狂野时代》在全国上映。当大银幕上,内江棬子路老客运站的复古候车厅、斑驳墙面与年代感站牌缓缓浮现,熟悉的场景既勾起了内江人的乡愁记忆,也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内江的独特韵味,使得不少人都萌发去实地打call的想法。
事实上,近年来,内江凭借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吸引了众多影视作品前来取景拍摄,除了《狂野时代》,还有《走走停停》《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永不沉默》《地火》《军庄》《一路向前》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革命、返乡创业、成渝铁路修建等多个领域,内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底蕴为影片提供了绝佳的拍摄环境。内江沱江剧院、西门桥等地更是因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通过“触电”,老旧街区、老建筑再次焕发新生,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活名片”,既留住本地人的乡愁,也为外地人了解城市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些实践再次证明,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抓住风口和机遇,承载岁月记忆的老建筑、老街巷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但是,通过影视走红绝不能只是“靠颜值出圈”那么简单,没有鲜活业态支撑,再美的场景也会沦为“一次性打卡地”。影视热带来的“流量”过后,如何把短期流量变成长效“留量”更值得关注。
从岁月中沉寂到在时代的浪潮下重获新生,市中区的水巷子和内江经开区老内棉厂就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作为历史的见证,水巷子与内江“城依沱江”的格局紧密相关,也见证了“甜城”的商贸繁华。但在城市发展中,水巷子曾沦为背街小巷。老城更新时,墙体彩绘再现“挑水场景”“蔗船渡江”等画面,青石板路与壁画相映成趣,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同时,为生活巷道注入文艺气息。同时,巷道保留经营30年的老字号面馆,形成“逛古巷、品小吃、忆往事”的消费链条,为老空间注入充满烟火气的新生活力。老内棉厂则通过“微更新”后变身网红打卡点,更通过系列消费活动,用汉服走秀、寻宝游戏等互动形式激活流量,为期9天的内棉1958赛享甜城悦惠金秋消费季活动吸引了5万多人参与。这些实践印证,只有让老空间“有人来、有消费、有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棬子路老客运站的银幕出圈,水巷子的烟火重生,还是内棉厂的业态蝶变,都共同勾勒出老工业城市文旅转型的清晰路径。对于老街区、老建筑而言,文旅新生无需通过推倒重来的颠覆性改造,关键在于尊重历史、立足本土——抓牢记忆锚点,让工业遗产讲好城市故事,做好业态重构,让老空间迸发新活力,找准破局关键,让文旅发展可持续。当工业遗产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本,当城市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地方,必将成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 记者: | 张小丽 |
| 编辑: | 唐中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