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 打造美丽内江——内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时间:2023-11-07 16:38:58 来源:i内江近段时间,随着气温下降,3万多只候鸟抵达隆昌古宇湖,它们是古宇湖迎来的首批候鸟。
来自摄影界的朋友们按照往年惯例,掐好时间,架好机位,早已翘首以盼。
“今年古宇湖的候鸟来得比往年晚几天,但是有3万多只,比往年多几千只。”隆昌市爱鸟养鸟协会会长王林远凭借着多年的观察,对每年候鸟数量心中有数。
候鸟不语,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古宇湖的“钟情”。王林远知道,这深情的背后是古宇湖逐步向好的生态环境,为候鸟生存栖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如何作答?内江以写好绿水青山答卷为突破口——
唱响“甜城湖上好风光”
“甜城湖上好风光,龙舟荡起千层浪,万桨划出沱江美,鱼米之乡果飘香……”2023年内江第十一届大千龙舟文化节开幕式上,歌曲演唱者文欣一首《甜城湖上好风光》,唱出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甜城图景。
内江,地处成渝腹心,“九曲十一弯”的沱江穿城而过,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半城山色、半城水韵”。
这意味着,“水”是内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属性,也成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内江要打造滨水宜居宜业公园城市,这为答卷描了像。
要治水,先把脉。明明沱江穿城而过,内江却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483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5%和四川省的16%,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作为典型的川中丘陵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人多地少、开发强度大、水资源严重匮乏是最基本的市情,水环境质量在全省排名长期靠后。
面对水环境质量亟须改善的迫切需求,内江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
主要领导亲自抓,仅2022年以来,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等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2次,作出批示23次,暗查暗访5次,研究解决重大事项,督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要求。
从上到下层层抓。将全市165条河流、364座水库、42条渠道(设计输水流量1m³/s及以上)和94口塘坝(容积5万立方米及以上)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196名,并通过建立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让“河长制”变“河长治”。
横向纵向全面抓。通过全覆盖排查工业园区和“散乱污”企业,改进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扎实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实现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源齐控”。
据统计,近年来,内江在治水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86亿元。
金山银山,换来的是绿水青山。到2022年,全市1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水环境质量创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让一江清水永续东流成为现实。
只为天空常驻“内江蓝”
内江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四年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是川南片区唯一达标城市。在内江,使用这句话最多的不是环保人,而是招商人。
稳定的“内江蓝”,已经成为内江对外宣传的一张响亮名片。
10月25日,内江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召开,再次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在内江,秋冬季节对环保人来说,十分不友好。”据市生态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秋冬季是每年大气污染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当前,内江已进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时期,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至关重要,是缩小与目标任务差距的关键时期。
蓝天,是生态环境好坏的硬指标之一。
如何确保指标不降,内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大气治污的精准度,建成大气污染防治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和大气环境走航监测系统,实现了污染源及时发现、告警和分析处理,变人防为技防,科技治污能力大幅提升。
又如,全力推进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截至2022年,我市氮氧化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4282吨,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1482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目标任务。
在技术与“狠活”的加持下,内江“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2022年,内江市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84.4%,大气环境质量在全省21个市(州)排第10位。
值得一提的是,内江PM2.5连续四年保持在3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2022年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未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叶扁舟,一张渔网,他曾是沱江河中打渔人。一身警服,一肩重任,他化身甜城湖畔守护神。
内江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城东派出所辅警阴文成,自长江禁渔令实施后,积极发挥熟悉水域情况的优势,标注出一个个巡防重点区域,为甜城湖治理提供有效参考。
秋高气爽的季节,七家滩湿地公园。明媚的阳光下,迂曲回环的沱江河波光粼粼,河对岸的农房倒映水里,分不清哪个是地,哪个是天。
“这几年变化确实大,尤其是各个公园的打造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了质。”市民张建国是个“老内江”,目光所及的变化让他为内江不遗余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点赞。
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因都在讲述内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而产生了联系。
近年来,内江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绿色发展措施扎实推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底”——
高质量完成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任务,11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达到“长制久清”,建成小青龙河、谢家河等沿线绿廊绿道、湿地公园39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61平方米。
推进“全域绿化”,累计改建“百里绿道”182公里,营造林6.1万亩;完成濛溪河等6条规模以上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成果入库,建成清流河、球溪河、威远河生态隔离带982.4亩;
制定《内江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完成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8平方公里,推进长江干支流10-50公里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17.03公顷。
相继出台《内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内江市甜城湖保护条例》等5部生态环境相关地方性法规,为治水“赋能”。
深化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启动沱江流域水生态调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逐步实现。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通过修订《内江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等活动,引导动员群众主动发现、主动举报身边水环境问题。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常态化开展五清行动,加强对生态内江志愿服务队、“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进农村”“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推动形成生态环保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天道酬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内江交出满意答卷:内江连续三年在省上组织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圆满完成全国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省级示范城市。
记者: | 兰萍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