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新闻

黄荣全:二十载耕耘荒山 一根翠竹撬动乡村振兴

时间:2025-11-03 19:50:00 来源:i内江


放弃沿海年薪30万元的收入,他回到隆昌的一个小山村,用20年将万亩荒坡披上绿装;攻克“种不活、存不住、卖不出”三大难关,他让一根竹子撑起8000万元产业链;硬化道路、治理污水、拆除违建,他让落后村蝶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他就是四川省劳动模范、隆昌市界市镇包家山村党总支书记黄荣全,今天,由内江市总工会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甜美内江劳模工匠》栏目,带您一同走近这位“竹匠书记”,聆听他用一根翠竹撬动乡村振兴的匠心故事。


深秋时节,霜降已过,隆昌市界市镇包家山村的万亩麻竹基地依然满目苍翠,绿浪起伏。竹林深处,正指导村民采摘竹叶的中年男子,就是被乡亲们称为“竹匠书记”的黄荣全。


村民 杨明树:


黄书记很好,对村里面的人很好,(跟着他)有钱赚又有事情干,把村里面搞得很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隆昌人,黄荣全早年曾在广东务工,从普通员工做到厂长,然而,心怀乡梓的他,于2002年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隆昌,返乡创业。 


黄荣全:


在外面做得再好,心里总感觉是漂泊。家乡的山水和乡亲们,才是我的根。当时就想,我能不能用在外面学到的东西,回来闯一条新路,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


怀揣着这份初心,黄荣全将目光投向了竹产业。他率先流转300余亩闲置土地,种下大叶麻竹、雷竹,当起了“田秀才”。然而,面临竹产业“种不活、存不住、卖不出”三大难题。黄荣全没有退缩,他带领村民日夜钻研,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麻竹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多方筹资引进热泵烘干设备,建起加工厂,将时节性鲜笋变成常年可售的干货,全力创建“界市竹笋”区域品牌,跑市场、找销路。如今,这里已成功创建国家级万亩标准化麻竹产业基地,带动1900余户农户发展竹产业1.5万亩,年产值高达8000万元。


产业发展了,黄荣全在群众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2013年,他全票当选包家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启了“双攀战略”,一手继续抓产业升级,一手全力推民生改善。他四处奔走争取项目资金,在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千村示范”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全面竣工,完成4公里村级道路硬化、改成供水管网1535米、新建文化广场300平方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多年的基层工作,黄荣全总结出来“转身份、转思路、转风险”三转工作法,不仅让竹产业从单一种植转向全产业链发展,也通过“党员+农户+订单”的模式,让党员成为了群众的“保险绳”。


同事 冯邹莉:


黄书记肯吃苦、爱帮忙,在老百姓心中很有份量,他搞的“三转工作法”,让我们基层工作有了方向,党员和群众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二十余年扎根乡土,黄荣全用执着与创新,从一名普通打工者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四川省劳动模范”、“内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工匠精神。


黄荣全:


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下一步,我们打算在竹子的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上再做文章,让竹海变成风景,让产业链更长,让乡亲们的钱包更鼓,日子更甜!

编辑:唐贞
责编:王雨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