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热点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度解读⑤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时间:2022-07-12 10:10:24 来源:川观新闻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王晓晖代表十一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总结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必将指导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昂扬奋进姿态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决策部署上来,川观新闻、川观智库特别邀请起草组成员对报告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战略牵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全省上下必须坚决扛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提高落实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坚定性,扎实抓好党代会部署落地落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一、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成渝地区服务融入国家战略的时代重任和历史机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既是党中央交给川渝两省市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两地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将带动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中央明确要求,要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将有利于推动一批期盼多年、奠基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增强能源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利于通过整合发展优势产业、统筹承接产业转移、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等,重塑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显著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发展动力。中央明确要求,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这有利于提升成渝地区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绵阳科技城等重要载体,布局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提升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赋予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将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央明确要求,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有利于破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激发区域发展更大活力;有利于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生产力,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


(四)赋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供给。中央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这有利于成渝地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探索绿色转型发展路径,不断巩固强化生态本底,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二、四川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四川牢记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着力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区域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在发展态势、创新动能、开放能级、融合融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总量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5%,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一)川渝合作走深走实。常态化合作机制高效运行,召开4次党政联席会议、4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实体化运行,专项工作组作用持续发挥,两批次201名优秀干部交流互派。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共同争取国家出台多层次轨道交通等6个专项规划或方案,制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合作功能平台加快建设,批复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等8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批复。标志性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成渝中线高铁、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160个合作共建项目已开工150个、累计完成投资3944亿元。便民惠企措施接续推进,实施三批次311项川渝通办事项、两批次43项便民行动举措。


(二)极核发展能级加快提升。成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天府新区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世界500强企业、领事机构落户数量均居中西部第一,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99万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常住人口超2000万人、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成都都市圈加快建设,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00项政务事项实现同城无差别受理,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三)区域经济板块竞相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61.1%,近五年年均增速达7.3%;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经济增速持续领跑,近五年年均增速达7.5%、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稳步推进,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成效明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区域中心城市日益壮大,7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建设起步成势,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带动力、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县域经济底部基础不断夯实。大力培育强县强区,西昌市、简阳市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双流区、郫都区新增进入全国百强区,我省全国百强区累计达到10个、位居西部第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金堂县、绵竹市等5个县(市)入选首批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开展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省乡镇(街道)个数减幅达32.7%,建制村减幅达41.9%,有效解决我省镇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等突出问题。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1个、较2016年增加10个,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强调要围绕目标定位、重要要求、重点领域、实现路径等集中发力,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引领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一极一源”是统揽性目标、“两中心两地”是支撑性定位,既提升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又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要锚定目标定位,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和民生保障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端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功能完备的现代城镇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主体、高强度研发投入、大规模知识转移、多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围绕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着力抓好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枢纽。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彰显天府之国的优美生态、现代气息、多彩人文和安逸生活,吸引更多人在川安居乐业。


(二)把握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重要要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发展格局。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厚植绿色生态本底、营造宜业优良环境、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创造宜居美好生活,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做优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强与重庆优势资源共享、产业体系共建、开放协作共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成德临港经济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打造综合能级更高、支撑带动能力更强的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促进一轴两翼协同联动,支持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联动沿线中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带动成渝地区北翼振兴;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成渝地区对外开放合作重要门户和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带动成渝地区南翼跨越。更加重视未纳入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推进规划对接、设施联通、产业协作、改革联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地区等支持力度,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提高全省协调发展水平。


(三)抓好川渝高水平合作的重点领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领域协作是战略实施的关键。要强化举措、重点突破,加快建设内联外畅的双城交通网、协同互补的双城产业链、高效便捷的双城生活圈,携手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共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加快提升内联外通水平。推动产业协作共兴,按照“大产业、细分工”协作模式,携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高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强跨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共建机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在交通出行、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更多领域实现一体化。


(四)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改革任务,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意义。要创新毗邻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模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加快推动川渝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推进服务项目、事项内容、保障标准对接统筹,探索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行政区结转机制,支持金融、能源、电信等服务范围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探索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统筹产业布局,加强产业政策对接,协调产业准入标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相互参股等方式推进区域产业链优化整合,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等互动模式,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施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探索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拓展川渝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搭建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和联网通办的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异地“无差别化”受理,统一政务服务项目审批标准和流程,推动政务数据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促进政务服务结果联网互认。


(五)突出区域经济板块协同发展的着力重点。促进我省区域经济板块优势互补、整体协同,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顺应空间结构变化新趋势,深入推动各片区差异化协同发展,实现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着力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高质量推进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建设,探索“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推动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持续做强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带动全域一体化,共塑科技创新新优势,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共拓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在全省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宜泸沿江协同发展、内自同城化发展,打造南向开放重要门户,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支持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打造成南达万沿线经济走廊、嘉陵江—渠江绿色生态经济带。促进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拓展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带动大小凉山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重要生态区功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