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热点

从口水仗到龙门阵⑧|川渝两地如何互学,专家组团来支招

时间:2020-07-31 10:01:32 来源:川报观察

281621_1592554516231524.jpg


“重庆、成都同属巴蜀文化,既有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双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外。对成都而言,尤其应该学习重庆人的竞争意识、探索精神。”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接受川报观察记者采访时说。


成都天府新区(资料图)


自2003年参与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课题研究以来,17年间戴宾一直关注、研究成渝地区的发展。


戴宾说,成渝两地从过去的竞争阶段,如今已经开始向竞合转变,这是为未来成势的一种积累。


“要学习对方的优点”


在戴宾的观察中,注意到了成渝两地的文化差异而形成城市个性。


“历史上,成都受都江堰灌溉之处,自然条件好,物产丰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再加上对外交通相对不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成都人对外面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戴宾解释说,“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需要与外部自然环境做更大的抗争,再加上有长江这样的通道沟通联系外部,这就让重庆人天然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抢位意识。”


重庆城市风光 张坤琨 摄


“这种文化氛围下,两地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戴宾认为,成渝两地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中,要学习对方的优点,比如成都需要学习重庆人的精神气,多一些闯劲、冲劲,特别是其中的“竞争意识,探索精神”。


在戴宾看来,文化性格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助力,“特别在大变革时期,重庆那种主动担当精神,主动去改革的探索,格外值得学习。”


两地开始向竞合转变


早在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便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戴宾也在此时参与到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课题研究。


戴宾说,当时两地还在为叫“成渝”还是“渝蓉”有过争论。转眼已过17年,今年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不仅在两地已是约定俗成的称谓,也得到中央的认可。



戴宾研究成渝区域经济已有17年,他说区域关系从来就是竞争与合作同时并存在的竞合关系。从构建成渝经济区到规划建设成渝城市群,成渝两地曾经之间主要还是以竞争为主,竞争远大于合作。


戴宾说,这么多年来,两地都逐渐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由竞争转向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事实上,近期成渝之间的合作明显增强。“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合作大于竞争,但合作已经开始了,这是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的一种积累。”


281621_1592554516774991.jpg

编辑:陈晓静(实习)
责编:郭扬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