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沈泽花:用爱守护,让折翼天使重新翱翔
时间:2025-05-08 17:36:57 来源:i内江五月的阳光洒在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穿梭在教学楼与操场之间时,学生们热情地与沈泽花打招呼,亲昵地喊她“沈妈妈”,有的学生不会说话,但会发出声音,脸上全是笑容。沈泽花则面带微笑,或及时应声,或点头回应,或是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又或是用手语和他们交流,温柔而热情。
孩子们的“沈妈妈”,是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沈泽花。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这位在特殊教育领域默默耕耘了30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初入特教,艰难中摸索前行
载誉归来的沈泽花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沈泽花出生在威远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小时候,母亲将同村的智力障碍孤儿领回家抚养长大,这让沈泽花对残疾孩子的无奈与无助、残疾人家庭的困苦感同身受,她早早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想要帮助残疾孩子的种子。
1991年,沈泽花考入乐山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1995年,毕业后的沈泽花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进入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启了她的特教生涯。
彼时的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校园里多是青瓦房,教室仅有6间,教师也不过十几人。开学前,为了让更多残疾孩子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沈泽花和老师们分小组对全县所有乡镇展开摸排走访,进行地毯式招生。走村入户的日子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他们常常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一个村庄。沈泽花回忆道:“那时候,有些偏远的村子,我们走山路要走几个小时,鞋子都磨破了。但一想到可能会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沈泽花接手的第一个班级是听障班,班上学生年龄跨度从六七岁到十五六岁。初出茅庐的她,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条件有限,除了一本教材,几乎没有其他教学用具。而听障孩子们学习起来比常人更加吃力,沈泽花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却常常一脸茫然。但她没有放弃,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废弃的鞋盒、林间的青竹,在她手中都变成了教学的好帮手。
为了教会学生发音,她更是想尽了办法。她将蜡烛点燃,对着火焰发音,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字母发音时火焰的变化;用绳子拴一根羽毛,带着学生观察羽毛的飘动来感受气息的流动;学习平翘舌时,她从家里带来削好的竹片作为压舌板,纠正学生发音;有时,她还会拉过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和唇部,让他们感受发音时声带的颤动和气流的强弱。沈泽花喜欢唱歌,她便将一些练声方式融入教学中,研究出了“音乐语训法”。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第一个学期,先天双耳失聪的小梅(化名)不经意间喊出的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让到校接送的父母激动得泪流满面。小学毕业时,大龄女生小华(化名)通过看口型就能知道别人讲什么,还能用口语与人交流;两兄弟都是聋哑人的小辉(化名),作文能写几百字,凭借一支笔、一张纸就能与人顺畅沟通。
“沈校长经常来听课,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我们改进。”青年教师唐腊梅告诉记者。
在沈泽花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红心、爱心、良心、细心、恒心”的“五心”教师培养理念,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
以爱之名,陪伴孩子成长
除了在教学上的用心,沈泽花更注重与孩子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在校园里,她总是亲切地与孩子们互动交流,热情地拥抱他们。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言,沈泽花不仅是校长,更是他们最信赖的“妈妈”。
盲童小静(化名)的故事让许多人动容。刚入学时,5岁的她身体瘦弱,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玩耍交流。沈泽花发现她喜欢音乐,就送给她一个MP3,时常陪她听、教她唱。休息时,沈泽花会牵着小静在校园里漫步,耐心地向她描述学校的环境:“小静,这是我们的花坛,现在花开得可漂亮啦,有红色的、黄色的,花香可香啦。”在沈泽花的陪伴与鼓励下,小静逐渐敞开心扉,后来顺利考上了音乐学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它、点亮它。”沈泽花说。
为让学生们树立自信,沈泽花大胆地让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同台竞技。2016年,在威远县中小学运动会上,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篮球队获得了片区第一名。主力队员小迈(化名)在发高烧的情况下坚持比赛,他用手语告诉沈泽花:“我没问题,能坚持!”这一幕让沈泽花至今难忘:“我们的孩子用行动证明,他们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
在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沈泽花无差别的关爱。2013年9月,沈泽花开始主持学校工作,并于2014年9月正式担任校长。她深知,要让孩子们得到平等与尊重,首先要从老师做起。学校倡导“特教馨育 有爱无碍”,着力锤炼红心、爱心、良心、细心、恒心“五心”教师,引导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同时教育学生做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之人。
为让孩子们有机会证明自己,沈泽花积极为他们争取各类比赛和活动的机会。2016年5月6日,学校举办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这是学校首次邀请全县中心校校长及所有家长,也是首次实现全校师生上台表演。演出中,孩子们顽强拼搏、阳光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威远县中小学学生运动会上,沈泽花也为学校争取到参赛资格,学生们不负众望,获得了片区篮球赛第一名。
回忆起那场比赛,沈泽花仍十分动容:“比赛在下午进行,中午时主力选手小迈突发高烧。我们都建议他下午的比赛换人,可小迈坚决不同意。他用手语告诉我们‘我没问题,能坚持!’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渴望证明自己了。”
2016年11月,学校作为内江市集训基地参加“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助力内江市获得团体一等奖。
学校的原创舞蹈《格桑之路》参加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荣获“四川省一等奖”;5名听障孩子在书法大赛中分别斩获“全国一、二等奖”……
在爱的滋养下,孩子们茁壮成长。他们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
职业赋能,助力学生融入社会
沈泽花把梅花定为校花,激励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如寒梅一般,虽历经霜打雪压,也要傲然绽放、香飘万里,全力推动“梅林如画 馨园如家”办学愿景的实现。
她深知,对于残疾孩子来说,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是他们能够尊严回归社会的关键。“不仅要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
沿着“文化打基础、艺体重特长、职教为方向”的办学思路,沈泽花四处奔走、多方求援,争取到各类资金400多万元。利用这些资金,学校购置了古筝、架子鼓等乐器,采购了电动缝纫机、电子人体模型等设备,建设了功能室、实训基地等。学校还针对性地开设了美工、书法等兴趣课程,服装设计与制作、烹饪、美发、康复按摩等多种职业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为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担心孩子们因贫困辍学,沈泽花带头捐款成立了“威远特校贫困学生救助基金”,长年开展“点亮心灯”爱心助残活动。2016年至今,她为孩子们争取回各类救助款50多万元,并积极与县民政、残联及所在镇对接,帮助毕业多年因冻疮导致截肢的多重残障生小婷(化名)、患肝癌的听障生小建(化名)、父亲突发脑出血的视障生小莉(化名)等争取到特别救助、社会捐款、低保等,减轻了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
为让学校走得更远,沈泽花大胆倡导“博爱特教”,规划建设“文化艺术、康复资源、职业教育”三大中心,鼎力打造“党建、廉政、艺术、康复”四个文化长廊,率先成功申办“四川省残疾人中职学校”办学点,与乐山师院联办“3+2”大专班。为拓宽残疾人就业之路,她为聋哑大学生争取到教师公招入编的可贵机会。
在做好特教宣传工作的同时,沈泽花醉心于职业教育研究。她主持主研国家、省、市科研、调研课题6个。2021年4月,学校科研课改教学成果《“五合一”思想指导下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三适”课程体系》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已在省内外10余所特校推广应用并得到广泛认可。
“希望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理解残障孩子,也要让更多残疾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谋得生计。”让沈泽花欣慰的是,孩子们不负众望,获得成长:盲生李刚的按摩店年收入30余万元;300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26名残疾孩子考上大学……
30年来,沈泽花获奖无数,获得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校长)、四川省优秀未成年人护航者、四川好人、内江市道德模范等荣誉,还当选了内江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她的担当奉献成就了自己,更铸就了学校。学校相继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30多个省市荣誉,202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今年“五一”前夕,沈泽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她依然保持着谦逊和朴实。“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对我们整个特教团队的肯定。”她说。
在食堂工作了20年的李传英告诉记者:“沈校长对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大家都很尊敬她。”而沈泽花则说:“看到孩子们能够尊严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30年来,沈泽花用爱与智慧,让一批批“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飞翔。正如校歌所唱:“天有多高,路有多长,心有多大,就有多大的梦想。”这梦想,正在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在一个个特殊孩子的人生中,悄然实现。
记者手记:
采访中,最打动我的是沈泽花眼中那份坚定的温柔。面对特殊儿童,她没有怜悯,而是给予平等的尊重和真挚的爱。从自制教具到争取资金,从创新教法到构建课程体系,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爱坚守”。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沈泽花和她的团队用3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而特殊教育,更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
记者: | 姜晓凤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