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④|吴小璇:汲取榜样力量,书写好新时代奋进之歌
时间:2024-11-07 23:58:29 来源:i内江11月7日,内江市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召开,媒体记者编辑代表齐聚一堂,感受节日的荣光,分享新闻人的感动与温暖、使命和担当。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习惯了把镜头对准别人,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也要努力做好主角,讲好自己的故事。
从幕后到台前,新闻人的故事,与作品有关,也与你、与我,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汲取榜样力量,书写好新时代奋进之歌
资中县融媒体中心编发股股长吴小璇
今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14个年头,非常荣幸今天能作为记者代表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一路走来收获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变化”。
从业14年,我经历了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在这一年,资中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实现了媒体融合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采访设备从最开始笨重的摄像机到现在的单反、手机、无人机;主流传播阵地从广播、电视到网络平台;传播模式从电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网络互动的双向传播模式,我们能够通过浏览数据、后台评论等直观的听到受众的心声;而最近几年更大的变化是,向上传播的通道更加通畅便捷,我们与中央、省、市级媒体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这一切的变化都在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开拓创新。我想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在座各位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故事,这是属于时代的变化,也引领着我们内在的变化,比如创作思路、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遣词造句等。
从业14年来,我见证了城市的日新月异,也目睹了农村面貌的变化,曾经走过的泥泞乡村路早已变成户户通的水泥路,以前常用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样的形容句式,早已不在我的报道里出现;我所负责的“弘资中”微信公众号里,资中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迎来“双高铁”时代,罗泉古镇从规划到建设成国家AAAA级景区,“山歌响起的地方”音乐广场建成,资中血橙从传统销售模式走向电商、出口、深加工.....每一个历史性时刻都有迹可循。我们所记录这些看似普通的故事,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坚持”。
就在前不久,资中档案馆珍藏的一份特别档案,一位普通农民周载茂的日记被人民日报《日记里的中国》采用,我们随即对其进行了采访,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个不善言辞的淳朴老人,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普通老农,却坚持写了57年的日记,记录下了上百万字。周载茂从1968年开始写日记到现在,既记录有国家大事、农业生产,又记载了人情世故、生活变化、天气情况......这些日记内容看似一本流水账,却是反映时代变迁的“活档案”。1968年2月16日,“1968年就这样平淡过去了,集体生产,每天劳动一角六分钱,把鸡卖了补齐工分,挑粮回家。过年只要有饭吃,也心满意足”;到了2006年7月20日,他日记本上写道“皇粮国税,哪朝哪代都要交。想不到如今种地不需要交税,共产党还要给我们补贴”;2024年9月28日,他写道:“现在好,我们走路走水泥公路,卫生条件也好,人民生活很幸福。前人说,有朝一日时运转,现在朝朝日日过年”。
从最开始“过年有口饭吃就心满意足”到现在“朝朝日日过年”正是周载茂老人写日记的这份坚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我国解决人民温饱、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比起周载茂老人,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想我们更需要汲取这份坚持的力量。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意义”。
今年是2024年,作为80后的我来说,也步入了40不惑之年,相信许多同我一样从新中国和平崛起时代成长起来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战火、饥饿。是记者这份职业,带我走进了我出生以前的那段历史。2013年,采访96岁抗战老兵王佑禄,卧病在床的他用力拍打着自己脑门,奋力高喊着“为民族为国家身先士卒,不怕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2020年,采访抗美援朝老兵郑时文,老人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说:“推开和平的那个门,靠我们的鲜血....”“资中跟我血脉相连,我们打仗,是喊着家乡四川资中的名字,向敌人冲锋陷阵”。
我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历史的一页。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我在他们的故事里寻找答案和意义。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正是我们新时代新闻人需要扛起的促进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奋进的责任,汲取榜样力量,用心中的光照亮手中的笔书写好时代奋进之歌,就是对先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幸福生活最有力的回应。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我将怀揣这份坚定的信仰一直在路上!
记者: | 张小丽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