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姜晓凤:写好新闻,要走到群众身边去

时间:2024-11-07 23:41:08 来源:i内江

11月7日,内江市庆祝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召开,媒体记者编辑代表齐聚一堂,感受节日的荣光,分享新闻人的感动与温暖、使命和担当。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习惯了把镜头对准别人,讲述他人的故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也要努力做好主角,讲好自己的故事。


从幕后到台前,新闻人的故事,与作品有关,也与你、与我,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写好新闻,要走到群众身边去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晓凤



今年,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我参与采写的稿件《内江城市更新:变群众“需求清单”为“幸福账单”》获得了四川新闻奖一等奖,这份荣誉让我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回想起为了这个稿件付出的日日夜夜,那些深入一线的采访,与采访对象的倾心交谈,反复斟酌的每一个词句,都历历在目。


我们内江,和许多城市一样,在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城中村”“老破小”等老旧小区问题。还记得曾经,内江经开区旭园小区外面的空地成了垃圾场、菜园地;市中区新华路西二巷小区到处可见“蜘蛛网”“牛皮癣”;内江高新区龙珠茗苑小区有违章建筑,有影响采光的大树,还有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健身器材……


老旧小区的问题,影响着群众的生活,也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去年初夏时节,我和同事走进一个个改造中的老旧小区,感受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我把居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都记录在了采访本上。


三个月后,当我再次来到这些小区采访时,我发现了惊喜——旭园小区外的空地建起了智慧停车场,还配备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西二巷小区翻新了外墙,还利用公共区域打造了居民休闲广场、共享书屋;龙珠茗苑小区在施工时尊重群众的意愿,拆除了违章建筑,安装了健身器材,栽上了全新的绿植。


居民们脸上的愁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城市更新行动的拥护。我们经过深入采访、反复打磨的稿件,最终被《人民日报》刊发,并获得了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居民的幸福笑容,让我更加明白,讲好内江故事,就是要走到群众身边,关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收集最生动的新闻素材。


就像2022年夏天,内江遭遇了极为严峻的旱情,40℃以上的高温天数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新高,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


8月16日,内江气温42℃,我和同事王斌赶往资中县尖峰村采访果农抗旱。在通宵采访的10多个小时里,我们跟着果农,看他们找水、抽水,半夜两点给果树浇水,一直忙到了天亮。他们就这样不分日夜地坚持了20多天。一位果农流着眼泪对我说:“只要保住果树的命根子,来年就有希望,再辛苦,我们都不怕!”


终于,熬过了夏天,果农们用辛勤的汗水、坚韧的意志,保住了果树,迎来了丰收。他们面对干旱的不屈不挠,对果树的悉心呵护,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那天夜里,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果农们积极抗旱自救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坚韧与奋斗。


一篇生动的文字报道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一幅精美的图片能够瞬间吸引眼球,一段感人的音频可以触动心灵,一个精彩的视频则能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作为记者,我深知,靠坐在办公室里想象写不出好新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也写不出好新闻。只有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社区,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里,去聆听他们的需求和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报道才能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更有温度、更有深度。只有生产更多让群众看得进、听得懂、能接受的高质量新闻内容,才能把内江故事讲得更好,让内江声音传得更远。

记者:张小丽
编辑:唐中明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