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内江职业教育,如何走好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时间:2024-09-21 07:32:47 来源:i内江学校里,数控机床、汽车、机器人模型、实验室等,应有尽有,不亚于现代化的工厂;企业厂房外,一批职校生坐在会议室内,聆听高级工程师讲授工程机械实操课程——这是9月19日,参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川渝行”(内江)活动的与会者们在位于内江经开区的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看到的画面。
一校一企,一墙之隔,产教融合的生动场景,让与会者们看到了内江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记者从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近年来,内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新时代内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夯实发展基础
投入103亿元建设职业院校新校区
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数控车间,现代化的新能源汽车培训学院,彰显技工主题特色的校园环境……步入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学校硬件设施与发展的软实力,让与会者们眼前一亮。
这是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校区,总占地面积23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有体育馆、足球场、多功能报告厅、培训大楼、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实训车间等。
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的建成,是内江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近年来,内江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3亿元,建成内江师范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新校区。隆昌市城关职业中学、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今年已开工建设,职业院校办学基础持续夯实。
与此同时,内江持续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全市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基本建成,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为基础,民办职业学校为补充,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跟着产业走
以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才能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者们在交流中达成的共识。
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柔性制造生产线上,先进的中控设备和人工智能应用,让与会者们看到了产教深度融合,对发展先进生产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作为内江3所高职院校之一,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单位、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2020年,学校与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校企“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成功获批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立项建设项目。
窥一斑见全豹。
围绕推进产教融合,内江贯彻落实职业学校进园区要求,坚持学校新校区优先布局当地产业园区。目前市内三所高校布局在内江高新区核心位置,内江高级技工校新校区2022年在内江经开区投入使用,隆昌市、威远县公办中职学校均布局在县域产业园内,学校与产业园区的契合度匹配度得到极大提升,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产业建专业,全市职业院校聚焦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大专业优化调整力度,新增现代农业技术、园林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智能制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专业;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了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人才紧缺专业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推动深度融合
建设产教联合体、融合共同体
从学校到企业,一个个火热、生动的融合发展场景,是内江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结出的硕果。
据悉,目前,内江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正积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以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为依托,组织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打造“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同时,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丝路·内江职业教育集团、川南幼教职教集团,参与组建成渝双圈职教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成渝中部职业教育联盟,与市内外36个产业园区、3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研究院)3个、实训基地226个,目前全市共有学徒制试点班、订单班学生4000余名。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成机械与汽车零配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支持金鸿曲轴公司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市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挥学前教育托育优势,正在牵头组建“内江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川南地区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批产教融合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项目、甜城·成渝地区公共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可承接各类培训 5000人次,正努力打造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隆昌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川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已在隆昌市、威远县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记者: | 张小丽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