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绘就沱江流域生态崭新画卷
时间:2023-12-21 11:36:10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沱江生态展新颜,绿水青山入画来。近年来,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生态共保、共建、共享3个方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沱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实现人水和谐“新愿景”。
在隆昌市古湖街道黄坡村,池塘静如明镜,纵横交错的小路从一片片碧绿的菜田里蜿蜒而过,村民余长芬正在田间劳作,看着丰收的红薯,余长芬心里充满干劲。谁能想到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地裂塌陷区。“以前那个矿石厂,就影响我们的土地种不了庄稼。”余长芬说。
经过询问得知,在2016年之前,这一片区由于当地矿石厂开采地下石灰岩矿形成了一个采空区,造成矿区30公顷区域内不同程度出现地裂缝、塌陷坑、地表下沉等情况。
“村上给自规局反应了这个情况后,又下来给我们勘察,勘察后又给我们修复田土。现在田坎给我们垒上去了,也关住了水,粮食产量也上来了。”骑龙村村民余长芬告诉记者。
据了解,隆昌市骑龙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于2019年开始实施,采取“裂缝回填+水田修复+土地利用改造+配套工程”的方案进行综合治理,实际修复治理面积约24公顷。
“通过项目的实施,建成高标准农田8公顷、旱地改造7.3公顷,新建农村田间道400米、生产便民道1915米,加固田间道580米;修复山坪塘1口、新建蓄水池6口及配套排水沟。改善了矿山塌陷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矿区人民生产生活质量,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水平。”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股副股长王坤表示。
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换新颜,花萼湿地公园便是我市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中一处缩影。
昔日“臭水沟”,今朝“生态河”,曾经的“污水凼”变身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幅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据了解,花萼湿地公园占地约350亩,在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原生松林植被的同时,实施林相改造,修建沿江亲水步道、公园景观建设等,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善和美化了内江城区的人居环境,还有效利用河滩土地,拓展建设和发展空间,推进城区绿化、交通、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
“这个湿地公园空气非常清新,山清水秀的,随便一拍就是美景,现在湿地公园修得很好,我们休闲也有了好去处,生活幸福感直线上升。”市民陈子叶告诉记者。
“湿地公园的打造让我们多了一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每天我都会到这里来晨跑、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感觉自己的生活比原来过得惬意了很多。”市民门雷雷感叹道。
据悉,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我市坚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双修”相结合,建成小青龙河、谢家河等沿线绿廊绿道、湿地公园39处, 11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达到“长治久清”。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科副科长喻诗田介绍,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山体公园,湿地公园,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沱江内江城区段九曲十一弯的自然山水格局得到系统的保护利用,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构建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众多的休闲娱乐好去处,也赢得了大家的纷纷点赞。
近年来,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紧密围绕市委“美乡优城”总抓手,努力绘就内江现代化发展的幸福底色。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落实生态保护绿色本底,高标准编制内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态带点线面发展与保护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93.12万亩,划定自然保护地6个,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300余亩,完成营造林6万余亩、江河渠系绿化69.06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城市公园绿地11个、甜城绿道196.8公里。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汪泽洋表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严格落实“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抓实耕地保护、地灾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守住廊道生态安全底线,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贡献自然资源规划力量。
记者: | 李万简 刘红君 |
编辑: | 钟欣航 |
责编: | 刘远倩 |
审核: | 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