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为民 惠民利民——内江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述评(五)
时间:2023-11-17 08:32:22 来源:i内江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建设者,也是受益者。
内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人民立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关键词:民心
从今年3月8日召开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动员大会,到现在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效,内江紧紧围绕“八个一”(一套品质住房、一间整洁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个美丽庭院、一条硬化入户路、一个好家风、一门实用技术、一种健康爱好)改善目标清单,仅用7个多月时间,就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根据9月25日-10月15日市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中期督导情况,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能按时序完成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这份“答卷”,也是一份顺应民意的民心“答卷”——
内江农村面貌改善由点连线成面态势明显,总体工作进度达到75%以上,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事实上,在正式“作答”前,内江面临的是“地理、交通等发展条件偏弱,加之过去建设投入不足、规划管理欠缺等原因,农村整体面貌有待提升”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房建设水平低、布局杂乱;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闲置、破败住房多;垃圾收集处理不彻底,柴草农具随意堆放,养殖棚舍随意搭建,环境脏乱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乡村道路破损严重,自来水通达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
如果要实现5年推动全市农村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在缺乏大规模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这项任务将十分艰巨、工作难度极大。
“只有撬动群众的改善意愿,从他们的诉求出发,才能把好事办在心坎上。”内江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曾红军一席话,道出了内江推动农村面貌改善的制胜法宝: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坚持“干不干,群众说了算;怎么干,群众商量着干”,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引导群众合力推进,真正让老百姓参与、让老百姓满意,让群众成为农村面貌改善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关键词:民意
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广袤的农村成为农民生活的幸福之地,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扣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近段时间,隆昌市普润镇松林村韩家大院,经过农村面貌改善,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镇村干部前来“取经”。
该村原有土坯房26座,占房屋总数的54%,最老的房子已有300多年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大多斑驳、破败、废弃。要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就要把所有烂房子、破房子都拆掉。但在农村,房子就是村民的命根子。当地在倾听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实行“拆旧留权”,即拆掉房子,仍保留产权,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纷纷主动参与。
“26座土坯房中,拆了14户,维修加固了12户。”松林村党总支书记李良玉介绍,韩家大院最初是一片松树林,在明朝时,一批从湖北孝感迁徙过来的移民在此安家。老房子是村民的“乡愁”“念想”,在院落的改造过程中,村上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建议,尽全力保持了大院原有的人文风貌。改造后,村民非常满意。
村民范鹏莉对改造后的房屋赞不绝口:“房屋经过改造后既保留了儿时的记忆,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在传统风貌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心向背,在村民的笑脸中清晰可见。韩家大院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一切为了人民”落到实处,坚持倾听民声、尊重民意,自然深得民心。
关键词:惠民
坚持人民至上,还要做到“紧紧依靠人民”,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团结人民为共同利益而奋斗。
如何让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执行者?在这方面,内江许多村(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东兴区东兴街道赛峨社区,从今年初开始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涉及下辖社区内的3个院落共109户居民。
前期出于对政策的不理解,部分居民觉得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不是很配合。为使农村面貌改善工作深入人心、顺利推进,赛峨社区以党支部为核心,动员党员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宣传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相关政策,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及时为居民答疑解惑。
“作为党员,带头改善农村面貌是我应尽的职责。”赛峨社区7组居民邱富华不仅带头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还主动加入宣传队,动员居民积极参与,谁家有困难、哪里有矛盾,他和宣传队其他成员就及时上门解决。
在党员宣传队的努力下,赛峨社区居民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来。如今的赛峨社区,焕然一新,居民切实尝到了农村面貌改善带来的甜头。
农村面貌改善,涉农项目多,隆昌市鼓励各村能工巧匠组成施工队,就近承接相关业务。1000多名本地能工巧匠参与其中,引导1.7万余户农户积极主动投工、投劳、投资,发动群众筹资0.9亿元进行农村面貌改善,群众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旧轮胎用油漆涂成不同的颜色,与陈旧的青砖墙很“搭”;废弃的红砖铺成休闲步道,闲置的石缸蓄水养上睡莲,菜坛、石磨、瓷盆摇身变成花坛;拆房留下的黑瓦被设计成不同造型,成为嵌在围墙里的“别致风景”……通过当地能工巧匠的巧手,当地一个个村庄不仅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也充分激发了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今年10月初,资中县银山镇平安寨社区一个季度一次的新风院坝会上,社区为每家每户发放了乡风文明积分存折。村民在院坝干净整洁、邻里关系和睦、孝敬老人等方面做得好的,都可以加分。通过建立积分台账,村民每月可用积分兑换香皂、肥皂、抽纸、沐浴露、洗衣液等生活用品。
自今年初起,资中县开始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将“六净六顺”、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制定积分细则,目前已在资中县369个村(社区)全覆盖有序推进。自乡风文明积分制实施以来,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小积分”发挥基层治理“大合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上述案例再次证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
关键词:利民
从春天吹响号角,到秋天初获战果,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一处处“脏乱差”变身“净齐美”,一个个破败的土坯房变身小洋楼,一条条公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一个个走出去的村民重返乡村……在内江实施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贯穿其中,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内生动力。
据悉,自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内江对首批18个目标镇(街道)共260个村(社区)、21.2万户、63.5万人开展了3轮全覆盖摸底调查,召开村(社区)院坝会1万余场,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因户施策确定改善内容。
市、县、镇、村四级联动,18名市级领导“一对一”包联首批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18个目标镇(街道),123个市级部门包联224个村,统筹市、县包联力量2723名,组建攻坚队18支、小分队224支下沉一线,为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注入党建力量,成为引领群众大干快上的“领头雁”。
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4.3万余户农户积极投工、投劳、投资,923户农户专程返乡新建农房,新增39269户农户自筹安装自来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10月30日,18个目标镇(街道)完成户属设施改造7.5万余户,占计划数的102.58%,20户以上院落公共区域改造876个全面完工,基本形成民居风貌改善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态势。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超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维持在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100%……通过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乡村住房条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明显提升,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广大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内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汇聚强大合力,交上了一份顺应民心的“答卷”。
记者: | 张小丽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