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中高考后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之“心锦囊”

时间:2023-06-28 12:28:45 来源: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

内江市“心健康 新未来”中高考后

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之“心锦囊”


后高考时代

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伴随着六月的清风与鸣蝉,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但考试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并未停止。后高考时代,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特别关心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开展了“心健康 新未来”系列活动,内江市心理健康教育林燕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通过咨询热线,及时为高考后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疏导心灵,并精心准备了考后的心理调适及生涯规划锦囊,以期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学生篇


问题1:高考结束,曾经盼望的长假终于到来,但我的心情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轻松,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些失落感,心里觉得很空。我的反应正常吗?


答:由于考前考后的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从高度紧张到极度放松,考生一时之间会有一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高考结束后部分同学出现“目标空窗期”,所以会有空虚的感觉。此外,备考期间对假期的期盼倾注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期盼假期”可能会比“实现假期”带给我们更愉悦的情绪体验。


问题2:面对高考发挥不理想带来的焦虑、抑郁、茫然等不良情绪,如何调控?


答:首先,要正确认识高考,树立信心。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人的一生中无数次拼搏之一,它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其次,学会合理宣泄。考试失利,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可怕是情绪的固滞。试着让情绪流动起来,学会通过倾诉、宣泄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可以适当运动。运动可以让身体释放出内在的压力,有助于改善情绪。有氧运动半小时以上,体内的内啡呔分泌便会增加,有助于提高人们情绪的愉悦和兴奋度。最后,请调整状态,重新出发。承认并接受考试不理想这个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寻找可实现的其他目标,重新规划。如果负面情绪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


问题3:如何做好高考考试归因,避免无价值感、无能感等情况的无效归因?


答: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归因方式不同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处在消极情绪中的我们往往会自动放大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利于我们进行正确归因。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对成绩进行多元积极归因。多元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事件结果归因为努力,因为努力是唯一具有可控性的内部因素,但有时我们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没有考到我们想要的分数,这时需要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其他不稳定性的因素归因。切忌盲目的将成绩的失利归结为自己能力的不足,高考成绩只是评价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问题4:志愿填报后,整天担心自己会落榜怎么办?


答:首先,相信自己。志愿填报之前,相信你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收集和分析了相关信息,你的决策并非冲动、鲁莽之举,这大大降低了落榜的风险。其次,寻找机会宣泄负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如果你确实觉得有压力,可以通过交流、运动、宣泄等方式,正确处理负向情绪。接着,转移注意力。志愿填报后,都只能等待,与其各种猜测,不如安排一些具体事情做,转移注意力。


问题5: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开始不断悔恨高中不够努力,陷入自责情绪中,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


解答:请直面失败,倒掉心理“垃圾”。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这是事实,任何否认,都是掩耳盗铃。和家长一起勇于承认这个事实,直面挫折,大可不必压抑这些感觉,适度倾诉是个好办法。同时,请吸取教训,规划好未来。高考失利不意味着人生就会止步不前,走出阴霾最有效的办法是吸取教训,规划好未来,可以尝试列出几种选择,人生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


问题6:上学时很少和父母相处,放假以后天天在家,和父母之间的摩擦、矛盾增加,如何应对这么长一段时间的亲子关系?


解答:一是勇敢面对,积极调适。亲子关系是孩子无法回避的,也是我们人际交往的范本,出现摩擦、矛盾,更需我们主动去沟通、去调整。二是学会共情,感恩父母。父母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同样我们也要意识到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接纳父母与自己的不同,包容他们的不完美。从被父母照顾到照顾父母,这是成长的责任。三是敞开心扉,真诚沟通。沟通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通用工具,不妨告诉父母,其实我们在好好长大。最深的爱,最真挚的陪伴,请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问题7:亲朋好友都很关心我,可是我的考试成绩并不太理想,每次当他们关心我的成绩和志愿填报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解答:高考后,亲朋好友的关心与询问难免会使我们感到压力,但这也表明他们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可以:一是正面表达感谢。首先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感谢,这可以化解一定的尴尬,也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重视。二是诚恳分享真实想法。如果成绩不是太理想,可诚恳地表达自己的遗憾或不太满意,相信对方会理解我们的感受,给予更多支持。如果成绩较满意,也可以适当分享开心与希望。三是不必过于担心他人眼光。客观看待“别人的”,坚定发展“自己的”,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考试成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如何面对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心理咨询服务热线

0832-2098019

0832-8223546

0832-399000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00,15:00-18:00)


19108321091  19108321092

19108321093  19108321095


(服务时间:24小时)

编辑:唐晓萃
责编:杨腊
审核:黄伟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