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波:在扶贫路上书写青春风采
时间:2019-12-19 17:51:30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扎根基层四年,他舍小家为大家,把工作当作“家事”,把群众当作“家人”,把对群众的赤子之心转化成为群众造福的实际行动。在他的带领下,昔日贫瘠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全村66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他就是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内江市二等功公务员龚晓波。
眼下正值香芋丰收的时节,新场镇卡房村第一书记龚晓波一大早就来到村民张仕付的家中询问收成。由于今年香芋销路不畅,龚晓波和村干部们分别来到村中香芋种植户的家中,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当得知会有企业到村里来统一收购,张仕付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掉了下来。
新场镇卡房村村民 张仕付:我以前是贫困户,龚书记和村两委喊我们种芋子,我种了有七亩多芋子,每年收入得到一万多斤,卖得到一万一二千块钱,感谢他们帮助我们脱贫了。
卡房村是威远县新场镇的偏远山村,平均海拔均在600米以上。由于地势较高、地处偏远以及基础设施薄弱,该村无任何支柱产业,属于威远县典型的贫困村。自2015年底到卡房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龚晓波带领和团结全村干部群众,通过成立威远县利锋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引进四川英竹商贸有限公司,把食用菌种植和生态竹酒列为了卡房村今后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大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呢?龚晓波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全村的道路基础设施改善上。据龚晓波回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外出基本只能走路,到最近的新场镇都要走上两个小时,遇到下雨天,村民出行更是难上加难。为此,龚晓波和村干部多次到当地政府争取指标,最终申请了300余万的资金,为村民修建了一条全长4.7公里,宽度为4.5米的通村水泥路,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家每户打通了入户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在记者的采访中,卡房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龚晓波为“实干家”,在他们看来,村上所有的事情龚晓波都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他既是村民的贴心人,也是卡房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在龚晓波的努力下,卡房村于2016年12月如期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66户219人顺利脱贫,全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日益富足。凭借着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勤恳的工作态度,龚晓波先后获得了2019年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内江市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二等功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威远县新场镇卡房村第一书记 龚晓波:面对取得的众多荣誉,我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接下来,我会继续在卡房村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不断壮大和巩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卡房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产业发展示范村。
记者手记: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战场,那么,驻村第一书记就是在党旗下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一幅画卷,那么,驻村第一书记就是在党旗下用心挥墨的执笔人。在新场镇卡房村,龚晓波他既是“排头兵”,又是“执笔人”。他用自己的4年青春,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带动了全村整体脱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记者:王雨